Logo
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新闻动态
吴轲阳“形外之境”艺术展于佛罗伦萨贝利尼博物馆开幕发布时间:2025-07-15

从左至右依次为:知名艺术家赫克托-安赫克托(Hector-And Hector)、圣马力诺共和国文化顾问斯特法诺·比加利(Stefano Bigalli)、  赫斯提亚画廊创始人安德烈亚·贝特罗(Andrea Betro)、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吴轲阳、中方策展人吴昌孛和托斯卡纳银行基金会主席亚力山大·普齐(Alessandro Pucci)

 

710日,吴轲阳“形外之境”艺术展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贝利尼博物馆隆重开幕。本次展览由赫斯提亚画廊、东方灵画艺术中心、贝利尼博物馆、欧亚文化艺术发展协会联合主办;中意设计交流中心与国际文化交流发展协会协办。展览由意大利著名策展人安德烈亚·贝特罗(Andrea Betro)、圣马力诺共和国文化顾问斯特法诺·比加利(Stefano Bigalli)与中国策展人吴昌孛共同策展。开幕现场,高规格嘉宾云集:托斯卡纳银行基金会主席亚力山大·普齐(Alessandro Pucci)、乌菲齐美术馆外联负责人 克里斯蒂·斯帕多(Cristi Spadoni)、佛罗伦萨美院雕塑系教授恩里科·费拉里尼(Enrico Ferrarini)等出席,共襄盛会。来自全球艺术界的策展人、收藏家、评论家与观众,共同见证了画家吴轲阳在欧洲的第三场重要个展,本次展览以“形外之境”为题,呈现其“东方灵画”艺术理念的深度表达,在文艺复兴之都开启一场跨文化的精神对话。

 

 

展览策展人、赫斯提亚画廊创始人安德烈亚·贝特罗(Andrea Betro)在致辞中表示,吴轲阳的艺术语言既内敛又具穿透力,打破了东西方文化间的隔阂,展现出强烈的独创性。他认为,这场展览不仅扎根于佛罗伦萨深厚的艺术土壤,更跨越了文化与认知的边界。

圣马力诺共和国文化顾问斯特法诺·比加利(Stefano Bigalli)从文艺复兴的视角出发,称吴轲阳的作品是“对梦的再造”,在结构与直觉之间重塑“可见”与“不可见”的关系。他强调,这种探索与达·芬奇所倡导的“观察、质疑、重构”不谋而合。

知名艺术家赫克托-安赫克托(Hector-And Hector)则指出,吴轲阳的作品拥有来自东方文化的节奏与深度,虽不依赖地域性符号,却能穿越时间,激发对历史与未来的联想。他认为,这是一场文化之间“主动靠近”的精神之旅。

托斯卡纳银行基金会主席亚力山大·普齐(Alessandro Pucci)则称吴轲阳的创作是一场“思想的旅行”,作品超越语言与边界,建构起一个通向文明本源的精神空间。

中国策展人吴昌孛回顾吴轲阳的创作历程,指出艺术家经历职业与身体的双重暂停后,走入哲学与自然的深层对话之中。他的每幅作品,都是一次精神修行的凝结,也是与世界进行深层交流的片刻。

 

 

“静”与“境”:灵画的心场构建

在“东方灵画”中,吴轲阳非在构造图式,而是在呈现一种“在场的感知”。笔触如气流游走、层色若星系扩散,每一笔、每一色都“尚在流动”,观者被邀请进入这一动态的“在场”。面对画作,观者不再是冷静的观察者,而是在“静”与“境”的交错中,触及心灵的脉动。吴轲阳并不追求一种形似之作,而是在意“气息”、“呼吸”的瞬间,将绘画从“看”带向“感”,直抵心灵深处的“静”与“境”。

在他的作品中,这种“静”并非绝对的无声,而是画布上的“气息暂停”,也是一种对内在场域的凝摄——一种深度内省的入口,让观者回归最初的觉知,而非仅止于图像凝视。这是一种“反思性冥想”与“接受性冥想”的融合,让画面成为一种“在场体”。他的笔触、涂层与留白之间,宛如禅定中的“无念却有感”,又正如道家“动静等观”,在深邃的油彩中给画布以呼吸,使其静谧而饱满。这种暂停的气息构建了一个“在场体”,让作品从被观看转向一种直接的感知体验。

继而,“境”在这份“静”中悄然生成。它非外在的“景”,而是由画所触发的心灵共振场。观者在此不再是旁观者,而成参与者,进入时间与空间折叠扭曲的“永恒当下”,视觉转化为氛围与精神的全息体验。螺旋状笔触如同宇宙路径,交织成“时间路径”与“空间路径”的合一——过去、现在、未来在此重叠,这即是一种“在场的流动”。观者在面对画作时,既是凝视者,也是参与者,他们在寂静中与画中能量共鸣,踏入“心·气·境”的冥思之旅。

贯穿这一“静—境”循环的是东方哲学的深度:他融老庄“道法自然”、禅宗“静观内省”、王阳明“格物致知”等智慧于绘画之中。作品宛如“宇宙切面”,借西方油画技法将东方“内观”精神转译为无需文字的感知语言,引导观者成为“感应宇宙细微波动的容器”。在这里,安静不是消逝,而是开启深度感知。

当油彩与东方哲学交织,他的画已不只是图像,而成为“通向另一个维度的门扉”。在此,时间、空间与意识融为一体——观者不再只是观看者,而是参与者,被邀请进入一段由“静”与“境”构成的共鸣旅程。正如此次策展人吴昌孛所指出:“他的画不是画出来的,而是在静默中被显现的感知事件,是灵与灵之间、空与空之间无需言语的共鸣。”

 

 

来时之路:灵画背后的艺术涅槃

在“静·境”的深度共鸣之间,吴轲阳的艺术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源自一段从具象到无相的精神涅槃。三次切身体验生死的涟漪,则是成为他绘画语言进化的催化剂。

他的艺术之路始于精准的具象观察:早期以“雕铸”风格描摹人物与自然,辅以严谨笔触与结构,奠定他对视觉经验的控制力。具象时期,他将对物的敬意化为技法,令观者仿佛触摸画中生命的纹理。

当技艺成熟,吴轲阳自觉突破视觉惯性,进入破相阶段。他突破二维平面展演,尝试二维半风格与混合技法,让画面在解构与重构间自生秩序。他有意摧毁具象结构,借鉴中国画中似有似无、似相非相的意境,对西方油画中的造型法则做出新的诠释。这不仅是形式上的转向,更是一场自我的解构与重塑,他仿佛将生命的结构拆解,又用艺术碎片重新编织生命本源。这一阶段,他的作品由“看见”转向“被感知”,为接下来的无相超越奠定了基础。

真正的灵魂跃迁发生在无相的超意象阶段。他以粗犷而具节奏的笔触,创作出如《灵境》《意识》《超意象》等系列,放弃具象轮廓,转向对宇宙能量与生命本源的深切感知。在此,笔触、涂层与留白交织,使画布成为宛若宇宙切面的心灵场域。所绘的也不再是物体,而是呼吸、涌动、气息——让画布成为一片可以屏息的“宇宙切面”。与此同时,他还融入甲骨文、金字塔铭文等古文明符号,跨越千年的智慧对话,唤醒对生命震颤的深层感悟。量感笔触与微妙留白交织,暗含生命源头的秘密,这正是吴轲阳艺术精神追索的核心。

 

 

三场“濒死体验”则成为写意之旅中的灵光一闪。那种“此刻即是永恒”的澎湃觉知,让他的画笔掌握了光寿的永恒感。面对生命边缘,他从“此时此刻”中捕捉到存在的饱和感,并将这份体验幻化为永恒。在他看来,经历生死后,每个当下都成为最后一刻,画笔下的瞬间便获得了如恒星般的闪烁光芒。此后,他的作品不再拘泥于视觉形态,而启向一种无线的精神维度:不只是“看见”,而是“被见”的体验。

这三次关键蜕变——具象、破相、无相,构成了他艺术家的生命盘旋。每一次突破不止是技术与精神的共同跃迁,还更是对生命、宇宙与自我的层层回望。而这也让“东方灵画”不仅是画风的成熟,更是精神的觉醒。

如今再看佛罗伦萨展厅里那一幅幅“在场的宇宙”,不难体会这段涅槃之路的厚重。它们无需文字,也不必解释,却在静默中完成自我与观者、东方与西方、更广阔宇宙之间的共振。

这正是吴轲阳“来时的路”:从视觉的物象走向心灵的空灵,从技巧的精细走向精神的解放,从时间的有限走向永恒的当下。他让艺术不再只是被观看的景物,而成为一种敏感的直觉召唤——在静默中,我们共同成为这份“在场感知”的容器,走出具象回首初心,以无相迎接深度灵觉。

 

 

三年三城:东方话语的欧洲回响

2023年威尼斯比萨尼宫、2024年米兰加里波第画廊,如今佛罗伦萨,形成一条意大利“三城对话”路线。每一次落地都不是孤立事件,而是“东方灵画”与西方美学共振的发声。威尼斯首展,布置27幅油画与89幅素描,引发欧洲学者深评“感知宇宙律动”;米兰展上,他整合从文艺复兴到现代立体主义等多种西方传统,创造出兼具东方气韵与西方技法的绘画空间。连续三年,先后登陆威尼斯、米兰,再到佛罗伦萨,这一串时间线不仅记录了吴轲阳个展的持续推进,也见证了“东方灵画”在欧洲语境中的回响。

如今在佛罗伦萨这座文艺复兴发源地,他用“无形之境”重新演绎艺术本质,也象征着东方文化在核心艺术语境中的“返场”。这一系列展览对欧洲观众而言,是一次从陌生到熟悉——他们在路径与节奏的引导中,感知到东方对“生命”、“时间”和“宇宙”的哲思共鸣。而他的作品,对欧洲观众而言,同样既陌生又熟悉:陌生的是“无对象的内在共振”,熟悉的是对人类生命与宇宙关系的深邃思辨。正因如此,他的展览成了一场“东西对话”的发生器:没有语言隔阂,跨越文化边界;没有图式先入,直抵感受本质。

与此同时,值得关注的是,开幕现场洋溢着肯定与共鸣: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频频驻足于油画与素描前,赞叹作品所蕴含的精神张力,在现场表达出了强烈的收藏意愿。引人瞩目的是,本次展览几件作品当夜即被经典收藏机构收入囊中。拥有近三百年古董传承的贝利尼家族私人收藏机构,当场决定收藏吴轲阳的素描作品。赫斯提亚画廊代表亦当场表示,计划侧重支持吴轲阳长期创作,将系列作品收录其欧洲馆藏。这种一纸收藏,无疑为“东方灵画”的市场价值与文化高度提供强有力背书,也让展厅从视觉体验迅速跃升为话语核心。

 

 

贝利尼家族继承人Sveva Bellini现场收藏吴轲阳素描作品

在这有限的时间与空间里,艺术以无声之力完成了观者、作品、市场与文化之间的整合:它不是被“逗留”的图像,而是引人深思、启发共鸣,并迅速具备时代意义与收藏价值的当代智慧载体。

放眼当代中国艺术界,他的成功敲开了又一扇门——不是形式仿西,而是以东方哲思为核心,用世界认可的视觉语言回应全球精神难题。从意大利三大艺术圣地连续落地,吴轲阳与“东方灵画”其实也让“东方话语”找到了活水:在全球艺术地图上,他架构了一条从南中国走向欧洲文化中心的心灵桥梁,这正是他三年欧洲行最深的意义。吴轲阳并非模仿西方,而是以东方思维为根,用世界兼容的视觉语言回应当代精神困境。这三年,他的作品和展览路线也成为中国艺术“文化自信”与“国际表达”并进的示例——用“灵画”的方式,让世界聆听东方心跳。

吴轲阳这次佛罗伦萨个展,是一次“视觉的冥想”和“文化的隐语对话”。观众无需破译术语,只要静下心来,就能被画中气息牵引,进入那无声却真实的灵场。这不仅是一次画展,更是一段从“静”向“境”、从个体精神向文化对话的开启。三年间,他的“东方灵画”在欧洲扎根开花,从表象转向精神——以“静”,观世界;以“境”,识自身;以“桥”,通文化。他正以画笔和心念,穿过时间的迷雾,把东方的冥思,融入世界的视觉语境,为中西艺术交流架起一座跨时代、跨文化的心灵桥梁。